比道理更重要的,是讲道理的方式
策划:先知书店
文:千字君、少年X 编:先知书店店长
近日,北大丁延庆教授的一段吐槽女儿学习的视频火了。
丁教授从小就是神童,夫妇俩都是海归名校生,又培养出众多博士,但他对女儿的学业却束手无策——尽管几乎每天都要辅导女儿功课,他女儿的学习却总是“跟倒数第二名有很大的差距”,“不辅导作业父慈子孝,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”。
评论区纷纷跟进吐槽“人间真实[捂脸]”“亲爹无疑[破涕为笑]”“做父亲太难了哈哈哈”……
丁教授说,虽然逼着孩子也能有一点进步,但是发现女儿不开心后,就决定放弃高压强制,希望孩子能够发展其他方面的优势,成为有用之才。
丁教授桃李满天下,却主动坦承家庭教育的失败,没有推卸责任,也没有逼迫孩子,这实在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。也有网友疑惑——堂堂北大教授,竟然带不动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?这让我们这些普通父母还怎么活啊?其实,正如早有人总结过的,世上的事可分为三种:简单的、复杂的、超级复杂的——教育孩子毫无争议地被归入第三种。在家庭教育上“英名尽毁”的大师,古今中外可谓数不胜数。卢梭的《爱弥儿》是划时代的教育学经典,其“尊重儿童人格天性”的思想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但他本人在骨肉亲情上,却搞得一塌糊涂——五个孩子都被他送去孤儿院,最后不知下落。胡适是20世纪中国思想界旗帜性人物,他拥有36个博士学位,对文学、哲学、史学、伦理学、教育学都有精深的研究。但在孩子的教育上,胡适却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。大儿子10岁时,就被胡适送到苏州寄宿学校。因为功课不佳,胡适忍不住对他体罚。小儿子留学8年,换了两所学校,没拿到文凭,被遣送回国。历史动荡之际,小儿子甚至宣布与胡适断绝关系——胡适至死都不愿承认这是儿子的本意。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、教育学家华生,创立了心理学行为主义,贡献了很多轰动世界的实验和论文,但他的几个孩子都有自杀倾向,这和家庭教育的失败不无关系……可见,成功的亲子教育,固然离不开正确的教育理论,也确实需要父母和孩子讲各种道理。但实际上,对早已接受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家长,知道怎样和孩子讲道理,要比道理本身更重要。这或许就是“道理知道了那么多,依然教育不好孩子”的主要原因。教育的目的,不外乎是让孩子懂得一些道理,以便他在遇到挫折时不走绝路、少走弯路,获得幸福的人生。父亲爱孩子,这是人类的天性。但是“中国式父亲”要赚钱养家、应付柴米油盐和车贷、房贷,还要操心父母的身体、孩子的成长。而中国式孩子,在校被老师填鸭,回家还要被父母灌输各种道理,最后,父亲越讲越无力,孩子越听越叛逆——社会严重内卷,亲子教育近乎无解。给孩子讲道理是父亲的天职,道理也都是很好的道理,然而中国式父亲,却总是不能好好和孩子讲道理,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“灌输”“说教”似乎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基因。中国传统讲修齐治平、父为子纲,父亲的说教被称为“庭训”。现代社会竞争残酷,父亲希望孩子能成才,以后少受苦。于是,他们难免会对孩子学习以外的事失去耐性。孩子失去了快乐,道理自然听不进去。更深的原因在于,人天生就排斥单调重复、缺乏趣味的信息、知识和观点——这是基本的人性,东西方都一样。因此,把深刻的道理讲得生动、有趣味,这是任何沟通、交流都需要修炼的基本功课,和孩子讲道理更是如此。但现实是,很多父母要么没意识到,要么缺乏这样的训练。孩子很小时,父母亲是他们眼中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的英雄,但是随着孩子知识的增长,父子间“信息不对称”的现状被打破,孩子的叛逆期一旦开始,就会轻视父亲的权威。除了年龄、成长背景的差异以外,网络信息的流转速度、青年亚文化的兴起,也在不断拉高亲子沟通的门槛。父亲搞不明白孩子在想什么,孩子也很难理解父亲的思想认知,为何如此的古怪、不可理喻?这种代沟一旦形成,爸爸要讲的那些道理,不是孩子听不进去,而是孩子根本就不给爸爸讲的机会。最近,“躺平”一词成了年轻人表达自己态度的互联网热词。其实,先“躺平”的,还不是年轻人,而是他们的父辈——有多少人,在成年后就放弃了继续学习和成长,更做不到给孩子分享道理,和孩子一起成长。很多家长,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,越来越淘气,越来越叛逆,与孩子的对话交流越来越力不从心,最后干脆放弃了精神层面的交流。当精神层面的对话越来越少,孩子就会被迫开启“心智防御模式”——嘴上应付着,心里抵抗着,行动敷衍着。在以上三种合力下,中国父亲讲道理的方式越来越简单粗暴,这些正确的道理在孩子的心中也越来越苍白,最后两败俱伤——父亲讲得窝火,甚至拳脚相加,孩子听得厌烦,直至反目成仇。和孩子好好讲道理,我们先要梳理下,亲子教育中,都有哪些一定要和孩子讲的道理,以及与之对应的道理的“讲法”。爸爸一定要给孩子讲的道理虽然很多,但透过赵洪云老师的《爸爸与小孩》——一份非常成功的亲子关系,长达18年的“体验记录”,这些道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:知识、见识、价值观。◎知识(智力)层面的知识: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。满足孩子的好奇心,回答孩子的“十万个为什么”,它们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开始。◎见识(精神)层面的道理: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——考试挫败、早恋、失恋、同学关系紧张,等等。孩子怎样看待、解决这些问题,既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,也和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和心智直接相关。◎价值观(人生意义)层面的道理:价值观是关于是非、善恶、美丑、意义的东西。一套逻辑自洽的价值坐标,在孩子面临各种艰难抉择时,它能起到导航的作用,让孩子分别是非、权衡轻重,作出正确选择。三个不同层次的道理,大致对应孩子成长的三个阶段,赵洪云老师用《爸爸与小孩》,为很多纠结的父母提供了一整套可参考的体验:从孩子牙牙学语,直到孩子读完高中,考上名校,赵爸爸一直重视孩子的内在价值,以平等、共同成长的姿态,用自己的诚实和智慧浸润着孩子,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与心智,塑造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价值观。每个父亲在知识、修养以及价值观,在对孩子的表达上各有侧重,但本质上都是智慧与耐心的浇灌。智慧是什么?是巧妙地处理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,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思考;是确保孩子不犯同样的错,把方法论用合适的方式教给孩子。
耐心是什么?是永远允许孩子尝试,允许孩子犯错,是用爱陪孩子一起成长。
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尤其是没有经历过的人,难免会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。但是赵爸爸却将这项“富有挑战的高尚事业”,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了:
智力层面的知识,一向是灌输式教育的主战场。白天老师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,晚上家长辅导作业时声嘶力竭,孩子学得痛苦,家长教得辛苦。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,他们天性充满好奇,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总是有不懈的求知欲。比如孩子们经常会问,这是什么东西?那是什么事情?为什么会这样?面对孩子的提问,只要父亲懂得顺势而为,就一定能有所作为。举个例子。假设父亲带孩子去爬山,孩子看到山顶上有根避雷针,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,这时作为父亲应该怎么回答呢?如果由一般家长来回答这个问题,通常也会答一句“这是避雷针”,最多再加几句“如何避雷”的相关知识,话题就被“终结”了。他说,这叫避雷针,一端露在空中,一端接到地下,可以把雷电引入地下,保护塔身不遭雷击。他说,保险丝是用弱点保护别人,只保护一次生命就结束了。避雷针是用长处保护别人,所以可以长久保护。短短几句话,不仅准确地解释了避雷针的作用,甚至还蕴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,姿态上一点没用力,却把道理深深烙印在了孩子心里。这是讲道理的“高手”,不当“话题的终结者”,不仅启发孩子继续发问,而且将自然知识迁移到了更高的层次——关于“如何保护他人”的思考 :用自己的弱点去保护别人,不仅容易牺牲自己,而且无法长久地保护。孩子是天生的诗人,内心多愁善感,情绪变幻无常。能否正确应对孩子的情绪,帮助孩子更好地感知、处理情绪,就成了一个父亲是否会讲道理的试金石。智慧的父亲会成为孩子可信赖的诤友,他的警醒不是说教,而是共情。《爸爸与小孩》这本书里有这么一个故事,有一天,孩子的舅舅来家里做客,谈完事就急着回家,但是孩子很喜欢舅舅,哭着不让他走。面对这种情况,我们一般可能会急着说教、甚至训斥孩子,“舅舅有正事要做”。但作者却带着孩子去送舅舅,在回来的路上,借着孩子对夏天天气为什么这么炎热的疑问,把背后的道理告诉孩子。他说:“因为到夏天时,太阳离地球会更近一些。幸好地球离太阳没有更近,不然夏天会更热,也幸好太阳离地球不会比冬天时更远,不然冬天就会更冷。其实,相互喜欢的人也是这样的,只有与他保持适当的距离,他才会觉得舒适,才会自由快乐。”这一番话既温暖又慰贴,孩子一下就理解了边界对于关系的重要。像这样讲道理,才能四两拨千斤。既把“温度的知识”非常巧妙地移换到了“人际关系的体验”,又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“将心比心”。
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,一些更复杂的、涉及价值判断、人生选择的问题开始出现在孩子面前。比如,孩子开始思考,他要怎么过这一生?将来要选择什么样的爱人?当他在学习上、生活上遭遇挫折时,怎么才能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?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,其实就是这些原则性的观念地基。如果说,知识量决定了孩子思考的广度,那么这些原则性的价值观,就决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。比如,所有孩子迟早都会遇到一个问题:情感与学习冲突了,怎么权衡取舍?只谈恋爱不学习,成绩毁了;强压感情硬学习,心态毁了。有一天儿子突然说,爸,我想谈恋爱,班上好多人都在谈恋爱。如果是一般家长面对孩子早恋的冲动,通常都会下意识地陷入错愕和担忧,然后瞬间开始说教和批判,“你现在是好好学习的年纪,等将来……”“你现在不珍惜光阴,将来就……”
于是,你得到的将来是——孩子再也不跟你交流了,甚至在成年后都会留下“恋爱恐惧症”。
赵洪云是怎么做的呢?
接着又问道,你是真心喜欢那个女生,还是只喜欢谈恋爱的感觉?爸爸说,孩子,你其实还不了解自己真正喜欢什么。多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,找到你最爱的、最让你自信的那件事吧。等你放下了迷惘,坚定了目光,你才有十足的把握,确定那个她是谁。这样讲道理,就是润物细无声——既有关爱,又有道理;既肯定了孩子向往爱情的合法性,又指出了孩子现阶段应该努力的方向;不仅赢了父子感情,还提升了孩子的认知——让他有勇气在合适的年岁,去追求更可靠、更美好的爱情。
赵洪云是一位很平凡的爸爸,却把与孩子相处的最深刻的智慧、最考验耐心的体验,积累成了一本轻松、实用的小书——也是一本平静的、一点不着急的书。他还说,在许多问题上,我们都是孩子,成长是一辈子的事。
▌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
归根结底,好的亲子关系,从来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,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。《爸爸与小孩》这本书,不是育儿权威,也读不出高深的教育理论,但幸好不是——这套书就是一个“平凡而伟大”的父亲用他的亲身经历写出的一份参考答案——寓教于乐,绝不空洞地讲道理,这套书可以教会我们——如何与孩子持续对话,改善亲子关系。
最稀缺的父爱最“简单”,最深刻的教育最平凡,这套书可以启发我们——如何解决孩子遭遇的问题,引发孩子思考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
和小孩探索世界,每一次关于思想和精神的交流,就是一次成长,这套书可以督促我们——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爸爸的存在,我们也借着孩子的成长而得到成长。
买一本放在枕边,随手翻一翻,就像在看一个就在我们身边的“模范父亲”,他是怎么使用语言,把一个道理说进一个孩子心里,与孩子共同成长。识图扫码,即可一键收藏,赞赏小编。